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April, 2020

心臟病為本港第三號殺手 通波仔要幾錢?

Image
自六十年代起, 心臟病 已經成為本港第三號殺手。在2017年,平均每日就有約10.6人因 冠心病 而死亡,當中又以男性較多(男女比例為1.4:1)。 救治黃金一小時 通波仔增存活率 有醫學專家表示,急性心肌梗塞病發後的「黃金一小時」是救治的關鍵時期。根據著名權威醫學期刊「美國醫學會雜誌」的研究結果,若果急性心臟病患者於病發後一小時內進行「通波仔」手術,死亡率僅為15.4%。每遲一小時,死亡率就會急增約50%。假若於這段時間得不到適切治療,死亡率更會增加一倍。 一般通波仔手術費用普遍介乎13萬至16萬元。而視乎所使用的支架、醫院及醫生,落差可以更大: 通波仔(冠狀動脈成形手術) 不用支架︰淨通波仔,復發率高達五成 金屬支架︰最便宜,復發率約三成 藥物塗層支架︰較昂貴,復發率約兩成; 部份醫保未必涵蓋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︰較昂貴,可自然被人體吸收;部份醫保未必涵蓋 公立醫院收費 金屬支架:每支5萬元以內 帶藥性支架:每支大約7萬元 手術中使用的導管、導線及支架等需由病人自費 私家醫院收費 以2個帶藥性支架計算,價錢介乎約13萬至20萬 總支出視乎支架、醫院及醫生價錢而定 連同住院,總收費由10多萬至100萬不等 資料來源: 病不孤單基金會

私家醫院全攻略

Image
入私家醫院第一步,應該先查看自己附近有沒有方便自己的私家醫院: 各大私家醫院住房收費比較 除此之外,可以先從各大醫院住房費開始比較: 大房 由2人房至14人房不等 每日住房費介乎$500至$1,700 參考8間大房醫療保險比較,一般個人保險只保障$750至$1,100(團體醫療保額或會更低),個別病房可能要選用「全數賠償」的計劃才可享完整保障 半私家房 由單人房至3人房不等 每日住房費介乎$850至$3,500 一般而言,沒有墊底費的半私家房保險計劃只保障$1,450至$2,300(團體醫療保額或會更低),個別病房可能要選用「全數賠償」的計劃才可享完整保障 私家房 標準單人房,不包括套房 每日住房費介乎$1,700至$6,700 一般而言,沒有墊底費的私家房保險計劃只保障$2,800至$4,500(團體醫療保額或會更低),個別病房可能要選用「全數賠償」的計劃才可享完整保障 除住房費外,一般會有入院按金(約$6,000 - $30,000)、醫生巡房費(與住房費相近)。除此之外,還有手術費、麻醉師費及手術室費,其他雜項通常會計算到醫院服務費內。 以較常見的小型手術為例,參考港安醫院、浸會醫院及養和醫院數字:入院進行腸胃鏡手術,計及醫生費及醫院費用,總費用中位數介乎$25,788至$45,153。 如果自己只有團體醫療的保障,可以先檢查是否有附加醫療保障(SMM)及留意不同手術費的項目上限,再視乎情況增添保障。 各大嚴重疾病的總醫療開支 除了一般小型手術以外,我們應先為可能發生的大型醫療開支未雨綢繆。在考慮保障之前,可以先參考各大嚴重疾病的總醫療開支。以下以較常見的嚴重疾病作例子: 1. 大腸癌 參考各大保險公司的理賠數據,一般有70%以上的危疾索償是來自癌症,其中大腸癌個案近年不斷上升,近年已成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的第一名。根據醫管局數字顯示,確診大腸癌的新症數字,由2006年的3918宗躍升至2016年的5437宗,發病率及死亡率分別為16.6%及14.7%。 大腸癌四大醫療開支 【 檢查 】 大腸內窺鏡檢查 大腸癌檢查 + 病理化驗 正電子電腦掃描 【 手術 】 部分結腸切除手術 + 臨時造口  逆轉結腸造口手術  【 標靶療程 】 視乎療程

誤以為政府醫癌少使費 港人低估公院腸癌藥費19倍

Image
本港癌症治療政府欠規劃  調查:誤以為政府醫癌少使費, 港人低估公院腸癌藥費19倍 ( 左 : 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 / 中 :  臨床腫瘤科 曾偉光醫生 / 右 : 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成員龐朝輝醫生 )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癌症資訊網: 自願醫保不夠用  個人、政府有責儘早規劃 本港公營醫療系統超出負荷,位居本港頭號殺手的癌症更是重災區!本港公營 癌症治療 的問題近年陸續浮現,造成病人、醫護人員、整體社會三方皆輸。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和病人組織「癌症資訊網」的最新調查發現,港人嚴重低估癌症治療開支,僅42%人有為未來癌症治療開支作準備,69%市民表示若不幸患癌會依靠公營醫院治療。兩個組織認為,不論政府和市民均應該儘早開展未來癌症治療規劃,應對日益增加的癌症治療開支。 癌症十六年來高踞本港頭號殺手,而每10個死亡港人中有3人是死於癌症。「隨著人口老化,港人生活習慣趨向西化,未來癌症個案相信繼續呈上升趨勢。」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說。 公營癌症治療供不應求 隨著癌症病人數目不斷上升,醫管局癌症治療的壓力日增。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成員龐朝輝醫生指出,目前公營癌症治療正面對三大問題,醫生人手不足、病人輪候時間過長、資源不足: 醫生人手不足 2016-17年度,醫管局轄下醫院腫瘤住院病人出院人次及死亡人數達217,249,但現時醫管局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人數僅100人,每名醫生一年要應付約2,172人次。醫生工時不斷延長,工作壓力沈重,卻仍難以應付需求 病人輪候時間過長 病人人數只升不跌,公立醫院病人輪候時間不斷增長,當中大腸癌病人確診到首次獲得治療時間的九十百分值數,由2015年的69日,僅僅一年後已增至76日 資源不足 癌症治療資源不足,現時大部份標靶及所有 免疫治療 藥物均屬藥物名冊自費藥物,不少病人因經濟原因未能獲得國際治療指引的第一線治療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召集人傅錦峯醫生表示:「在可預見的將來,癌症個案數字只會不斷上升,不止要盡快投放資源『救火』,更應開展癌症治療規劃。除了政府要有整體規劃外,『病人』的規劃亦不可或缺。」為了解港人有否為癌症開支「未雨綢繆」,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聯同病人組織癌症資訊網,分別對100名癌症病人及501名香港市民進行調查。

治療癌症也必須「投資」有道

Image
治療癌症也必須「投資」有道 近年,提起癌症治療,不少人的第一個反應是:「很昂貴」。作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,陳亮祖醫生不諱言,近年藥物推陳出新,每月藥費動輒數千至數萬元,對低收入甚至中產患者及其家庭而言,的確會造成沉重負擔,「正因如此,部分患者可考慮選擇採用高質素的非專利抗癌藥物,以節省部分藥費,同時也能預留作其他治療用途。」 陳醫生透露,過去曾有患者在短時間內耗盡所有積蓄,甚至不惜賣樓、借貸,為的就是繼續治療,「但此種種肯定會對患者及其家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,有些患癌的父母更對自己花掉留給子女的教育基金而萬分自責!」 積蓄孤注一擲 或致無法負擔日後治療 正因如此,陳醫生表示,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案時,除了治療成效外,更必須以「投資」的角度出發,「我所說的『投資』,是指如何利用有限的積蓄,應付漫長的治療過程。患者必須謹慎考慮是否把全副積蓄『孤注一擲』在首輪的治療上,因為一旦醫生日後判斷患者須要長期用藥,或者日後不幸復發,便可能無法承擔,等於白白放棄了日後的治療機會。」 「因此患者在與醫生商討治療方案是,應行得更長遠,不僅為眼前的病情著想也要考慮日後可能出現的治療機會,所需花費,才能精明地對抗癌症。」 非專利抗癌藥物價格相宜 減輕患者負擔 幸而,隨著一些原廠抗癌藥物的專利已過,近年醫藥界積極研究出一些高質素、有效、安全的非專利抗癌藥物,不論對患者抑或整體醫療系統,都帶來莫大裨益,「非專利抗癌藥物一般較原廠抗癌藥物便宜約三至四成,患者可以把節省起來的積蓄,用於延長治療時間,或留待日後一旦不幸復發時使用。」 以現時肺癌患者最常用的化療藥物為例,近年已有非專利抗癌藥物出現,患者每個療程可減少數千元藥費,「雖說是非專利抗癌藥物,但很多均是由外國知名大藥廠製造,質素能夠得到保證。」 陳醫生最後提醒患者及其家人,面對癌症,應保持冷靜,為日後情況作出多方考慮,才能作出最精明的抉擇。 陳醫生以現時本港常見的癌症一肺癌為例,「隨著基因醫學的出現,肺癌已可分為不同類型,醫生可按基因測試結果,為不同類型腫瘤的患者,作出針對性的治療,從而提升療效。」 舉例說,若患者被診斷腫瘤出現一種稱為ALK基因突變,便須服用針對性的標靶藥物,「其成效相當理想,但問題在於,患者每月須支付約5至6萬的藥費,而且為控制病情,患者可能須要一直用藥,當中的負擔可想而知。」 化療月花過萬 非

【免疫治療】藥費過百萬一年 多數情况需自費

Image
【明報專訊】免疫治療費用比化療、標靶治療高昂,一年藥費隨時過百萬元。蔡清淟表示在私營市場,標靶藥費每月需約5至6萬元,免疫治療每3星期則要6至7萬元;公立醫院方面,陳穎樂說病人須自費使用免疫治療,每2至3星期約需2至3萬元,並且須先接受免疫生物標記測試,測出PD-L1蛋白覆蓋癌細胞的比率,以評估患者對治療的反應。 免疫治療每3星期要6至7萬元,一年藥費隨時過百萬元。(資料圖片) 在香港,可採用的免疫治療藥物包括納武單抗(Nivolumab)、匹博利組單抗(Pembrolizumab)、阿特珠單抗(Atezolizumab)等,都屬自費藥物,目前只有納武單抗獲納入安全網,可獲關愛基金醫療援助計劃資助,並僅適用於轉移性或無法以手術切除的黑色素瘤。 假設一個肺癌病人,經評估後免疫治療可能較有效,但他無力負擔,會否出現「有藥無錢醫」的情况?蔡清淟直言:「這是困難的地方,基本上公營機構及某些保險公司,只會提供監管機構所批准使用的情况,其他情况就只能自費在私營醫療機構作試驗性治療。」 陳亮祖則認為,若病人未能負擔免疫治療的藥費,亦可選擇其他治療。以腎癌為例,首選的一線藥物為標靶藥物,二線藥物為第二代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,並不是非用免疫治療不可。 轉載自明報2019年5月27日: https://health.mingpao.com/%E5%85%8D%E7%96%AB%E6%B2%BB%E7%99%82%E8%97%A5%E8%B2%BB%E9%81%8E%E7%99%BE%E8%90%AC%E4%B8%80%E5%B9%B4-%E5%A4%9A%E6%95%B8%E6%83%85%E5%86%B5%E9%9C%80%E8%87%AA%E8%B2%BB/

把握中風復康黃金時間 中西合璧刺激腦細胞自我修復

Image
人生無常,珍惜眼前人看似老生常談,但卻最真實不過。60歲的陳女士(化名),原本擁有幸福家庭,有一名20歲仍在求學的女兒,亦有愛錫自己的丈夫,但幾年前因為一次手術導致腦出血中風,經治療後雖得以保命,卻僅餘左手及頭部可以郁動,由於失去自理能力需要轉往院舍居住,家人感到十分徬徨,且因中風後口齒不清,難以和家人溝通,就連想喝杯水也不能表達清楚,她本人亦因此經常煩躁不安,更自暴自棄和變得消極,對前路感到無望。 陳女士的個案只是本港腦血管病例的冰山一角,根據衞生署的資料顯示,腦血管病是本港四大致命疾病之一,當中超過八成個案是65歲以上長者,在2017年全港醫院錄得超過25,000宗因為腦血管病導導致住院及死亡個案,即平均每天有70宗,情況堪憂。 撰文:靈實「中西醫全方位復康治療」團隊 註冊中醫師李萬發表示,以中醫角度來看,人擁有自我修復功能,只要我們能刺激腦神經系統就有機會帶動自我復元功能。(靈實提供圖片) 我們改變不了已發生的不幸事,卻可把「不幸」化成「希望」。像陳女士的女兒一樣,從來沒有放棄媽媽,相反,她積極地四出尋找醫治媽媽的方法,最後找到中西合璧治療法,令媽媽重新振作。 假如病人試了兩、三個月便放棄,就失康復機會 註冊中醫師李萬發表示,在中醫角度而言,中風患者的復康療程,最理想在急救及治療後立刻展開。李醫師續指:「從西醫角度來看,腦細胞一旦壞死就無法復元,但以中醫角度來看,人擁有自我修復功能,只要我們能刺激腦神經系統就有機會帶動自我復元功能。」不過他補充說,每人體質不同,康復進度亦因人而異,所以他會按照患者不同需要而度身訂造療程。他明言:「以一般中風個案來說,要接受半年或以上治療才能看到成效,假如病人只是試了兩、三個月便放棄,就會失去康復機會。」 職業治療師陳恩賜表示,中西醫的組合治療著重中醫師和西醫之間的溝通,因應病人情況共同制訂一套能發揮最大效能的方案。 職業治療師陳恩賜表示,從西方醫學角度來說,身體機能的運作有賴由不同系統互相協調和互相效力,對於因為中風而多個健康系統都受到影響的病人而言,透過替患者施行一系列的傳統與非傳統而多樣化之治療,能更有效地激活患者的機能。他續指:「中西醫的組合治療著重中醫師和西醫之間的溝通,因應病人情況共同制訂

「再生勇士」劉兆璋中風半癱堅持站起來 「希望上天可以畀返媽媽我」

Image
劉兆璋今年58歲,曾經在電視和電影中以肥妹仔的角色亮相,亦曾在電台開咪擔任唱片騎師,可惜一次意外令她的人生完全扭轉,難以想像眼前曲著背撐著拐杖一步一步走在路上的她,20多年前是正值盛年的事業型女性....... 一CLICK即睇: 劉兆璋表示從來沒有埋怨上天,反而反思自己過往為工作沒有照顧好自己的身體。(《晴報》圖片) 半身癱瘓令劉兆璋行動不便,但她堅持撐著拐杖一步一步走路。(《晴報》圖片) 36歲的那一年,正是劉兆璋事業的搏殺期,在電台擔任市場業務,晝夜不分在辦公室埋首工作,忘了家庭、忘了休息、更加忘了身體,當年劉兆璋感到身體不適,感冒難癒,直至開會期間開始口齒不清,後來暈倒送院......最終她因工作過勞而中風爆血管,先後接受七次腦外科手術,腦部有拳頭般大的部分被切除,導致左半邊身體癱瘓,左手同左腳都不能夠動彈。 (香港中風年輕化案例 :29歲男飲酒後沖熱水涼即中風 雙眼短暫失明10分鐘 http://bit.ly/2XfQU84 ) 回想起這一切,劉兆璋現在能把經歷倒背如流,但其實她足足花了十年時間才能夠真正接受這一切,她說:「中風前同枕頭和牀褥沒有緣份,經常只顧工作,也很喜歡吃東西,不算得上暴飲暴食,但入院才知道體重過重兼三高,高血脂、高血壓和高血糖。我先後接受了七次腦外科手術,昏迷足足三個半月,一直都醒不過來,昏迷時耳和腦部都運作正常,所以早有就心理準備會半邊身癱瘓,但醒來時仍然非常難過,後來花足足十年才接受到自己是殘疾人士的事實。」  劉兆璋曾經在新城電台擔任DJ工作。(圖片:受訪者提供) 當時年輕有活力的劉兆璋怎會想到人生會遇到這樣重大的變化呢?(圖片:受訪者提供) 這場身體的意外是橫禍,也是對劉兆璋一個生命重整的提醒,出院後物理治療師指劉兆璋的雙腿難以繼續運作,建議她坐輪椅,但她不想輕易地認命,她說:「坐輪椅就如同廢棄我雙腿,倒不如將雙腿切除,減輕身體負擔不是更好嗎?我決定要重新學走路,迫自己站起來,有位魔鬼教練去迫我去練好自己的肌肉,現在才可以走路。」劉兆璋稱從來沒有怨天尤人,工作和生活模式是她自己選,生病也是自取,但如果上天可以還她一樣東西的話,她說:「如果上天可以還我一樣東西,我希望可以畀返媽媽我,因為她是我生命中最寶貴、最愛惜的人,失去就失去,至今我仍經常夢見她

近7成中風病人錯過「黃金3小時」 年輕教師病發兩日後始求醫

Image
▲  中風康復者歐先生(右)及其太太。(陳智良攝) 中風治療分秒必爭,但一項調查顯示,約6成受訪中風病人即使已察覺中風徵兆,亦未有立即到急症室求診,近7成未及於發病後的「黃金3小時」送院,有年僅30多歲的年輕患者更延至兩日才求醫,接受長達9個月治療才回復昔日活動能力。團體指結果反映市民對中風的危機意識不足,延醫可導致殘障或死亡風險增加,籲政府牽頭成立中風諮詢委員會,協調社會各界合作進行相關推廣及教育工作,提升公眾警覺性。 香港中風學會於前年3月至去年8月,訪問250名伊利沙伯醫院及基督教聯合醫院的中風病人。結果只有32.4%受訪者在病發後的「黃金3小時」內到醫院求醫,逾3成在24小時後始抵達醫院。約6成病人在察覺中風徵兆後沒有立即前往急症室求醫。 此外,只有半數受訪者曾接觸中風資訊,調查進一步分析,未曾聽過中風資訊或過去沒有中風相關症狀的受訪者,其立即前往醫院求診的意識明顯較弱。 現年36歲的歐先生於去年11月出現頭暈及右邊身體無力的中風徵兆,起初誤以為因傷風感冒致疲倦乏力,其太太雖然曾聽過「黃金3小時」,但亦想不到如此年輕也會中風;直至兩日後的早上,太太察覺他出現口齒不清等病徵,才到醫院求醫並確診中風。本身是音樂教師的歐先生因延誤就醫而減慢復原進度,彈奏低音結他及打鼓時感覺右手不受控制,較難發力,經過連月密集復康治療,半年至9個月始回復昔日活動能力。 ▲  香港中風學會今日(27日)發布調查,指約6成受訪中風病人即使已察覺到中風徵兆,亦未有立即到急症室求診。(陳智良攝) 香港中風基金副主席蔡德康形容中風治療是分秒必爭,引述醫學研究指,中風病發後每分鐘會損失190萬個腦細胞,故應盡早求醫,令往後腦部功能復原情況更理想。香港中風學會會長李雷釗指,調查顯示病人因危機意識不足而延誤求診,可導致殘障或死亡風險增加及影響康復進度。 蔡德康形容政府過去甚少進行中風資訊的宣傳推廣工作,主要是由民間團體自發。李雷釗建議政府成立牽頭成立中風諮詢委員會,協調社會各界合作進行推廣及教育工作,提升公眾對中風徵兆的警覺性,加強認知與中風徵兆有關的「談笑用兵」口訣,避免延醫。 內容轉載自: https://topick.hket.com/article/2483607/%E8%BF%917%E6%88%90%E4%B8%AD%E9%A2%A8%E7%

【年輕中風】38歲健身達人「筋肉爸爸」中風3個月靠拐杖行路 6歲兒目睹父摔倒受驚留陰影

Image
台灣知名健身達人「筋肉爸爸」不僅是健身教練、還是健美選手,經常在網上分享運動心得,豈料他3個月前突然中風,經復健治療,現時走路需依靠拐杖輔助,他近日接受台媒訪問時更透露,早前不小心在家摔倒,視他為英雄的6歲兒子見狀,受驚留陰影。 「筋肉爸爸」康復中 走路靠拐杖輔助 「筋肉爸爸」近日接受 台媒 訪問時表示,由於受損的腦血管剛好掌管運動神經,如今只能鍛鍊其他周邊的神經,幸好他以前有持續在運動,復健對他來說並非天大的難事,持續了3個月,已從半癱狀態復原到走路靠拐杖輔助,且能緩慢走路、平舉手臂。一年後約能恢復超過八成,屆時便不再需要拐杖。 ▲  筋肉爸爸復健治療中。(相片來源:筋肉爸爸facebook) 視父親為英雄 6歲兒目睹爸爸摔倒嚇哭 筋肉爸爸和妻子稱,最擔心是6歲兒子的身心狀態,之前曾試過不小心在家摔倒,視他為英雄般存在的兒子,一時無法接受看到他病倒,嚇得當場大哭,其妻發現兒子在校有異狀,立刻尋求兒童專家協助。 ▲  6歲兒子視父親為英雄,曾目睹爸爸摔倒嚇哭。(相片來源:筋肉爸爸facebook) 今年9月,筋肉爸爸日送孩子去上學後,回家睡回籠覺,豈料妻子發現丈夫不對勁,她立即送丈夫入院,結果確診中風。 據其妻子筋肉媽媽稱,經醫生檢查,始知丈夫突然中風原因,一部份與家族病史有關, 老公有凝血功能的問題,容易凝血;我的婆婆至今得天天吃藥控制腦血管通順;老公的親戚有因為中風死亡的就兩位,一位才20多歲。 除了丈夫的家族病史外,兩人認為有運動、體力好,故生活作息不佳, 經常半夜3點才睡,清晨6點就起床,頂多再睡個回籠覺,一天的睡眠時間不到6個小時。 至於中風與熬夜的關係,台灣醫生蒼藍鴿表示,熬夜會對人體帶來全面性的影響,腦部可能造成中風、失智及憂鬱的風險;心臟則可能增加心肌梗塞、心臟病的機會,甚至可能感染代謝症候群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疾病。 香港腦科學會委員盛斌醫生曾接受TOPick訪問時表示,病人可憑著「談笑用兵」(FAST)四字口訣,判斷中風的先兆。  談(Talk for Speech) : 表達或說話有困難 笑(Smile for Face):面部表情不對稱 用(Use for Arm):一邊手腳無力 兵(SOS for Timely call for help):即時請「救兵」,報警求助